第2325章 LNG的新机遇期(第二更,求订阅) (第2/2页)
“是运输液化天然气的那种专用船?”
虽然他并不是船舶专家,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,通过学习,使得他对船舶市场是非常了解的。
“对,就是它。”
顾正宏立刻点头,往前递了份资料。
“相比于的散货船、集装箱船,LNG船的利润空间要大得多——但相应的,制造难度也不是一个量级,说是造船业的‘皇冠明珠’都不为过。”
他顿了顿,指尖落在资料里“殷瓦钢”三个字上,声音沉了些:
“单说这关键材料,就足以难倒一大批船厂。它是镍铁合金,得在零下163摄氏度的超低温里保持绝对不变形,厚度却只有0.7毫米,薄得像张纸片,用手轻轻一折就可能报废。可就是这‘纸片钢’,是LNG船的命门——船体内胆得用它拼接成密闭的液舱,一旦殷瓦钢有哪怕0.1毫米的缝隙,零下163度的液化天然气就会泄漏,轻则冻伤设备,重则引发爆炸;要是没有它,整个船体钢板会在超低温下脆裂,根本没法运输。”
李奕唯拿起资料翻了翻,眼神里多了几分专注。顾正宏继续说道:
“更难的是殷瓦钢的焊接。这么薄的钢材,焊接时温度控制必须精确到±5摄氏度,焊缝还得完全没有气孔和杂质——哪怕有一个针眼大的缺陷,液舱的气密性就会失效。
最好的焊工,焊普通钢板能做到‘一条缝焊到底’,可面对殷瓦钢,必须要经过专门的培训,才能达到合格标准。而且整个液舱有上万平方米的殷瓦钢,需要拼接成上百块,每一块的尺寸误差不能超过2毫米,光是校准这些板材的位置,就得用激光测量仪反复核对,一天下来最多只能完成十几平方米的焊接,效率极低。”
他喝了口茶,又补充道:
“除了殷瓦钢,液舱的绝缘层也难。得用特殊的绝缘材料,在殷瓦钢内胆和船体外壳之间铺足足1米厚,既要隔绝外界热量,防止液舱里的液化天然气受热汽化,又得承受船体航行时的颠簸冲击,不能出现裂缝。
之前有家法国船厂就是因为绝缘层铺设时没压实,船刚交付没半年,绝缘层就出现空隙,导致液化天然气汽化压力升高,最后只能返厂大修,光损失就超过千万。还有船舶的动力系统,普通货船用柴油发动机就行,可LNG船得用能适应低温环境的双燃料发动机,既要能烧LNG,又得在紧急情况下切换燃油,发动机的管路和阀门都得用耐低温材料,连密封圈都得是特制的,总之一句话,技术难度非常大。
但是技术难度越大意味着有能力建造它的厂家也就非常有限。而且利润也是非常高的。”
“那市场需求呢?”
李奕唯追问,手指轻轻敲击桌面,问道:
“光有技术难度不行,得有足够的订单支撑,咱们才值得花力气攻坚。”
“市场需求恰恰是咱们的机会。”
顾正宏立刻接过话头,语气更显笃定,
“理事,前两年的石油危机,让欧洲一直在拼命找能源多样化的路子,比如现在欧洲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的电动汽车就是直接的反应。
这两年石油价格一直是居高不下的。但是天然气却便宜得多,而且比煤炭干净——燃烧1立方米天然气,比烧煤炭少排近2公斤二氧化碳,欧洲各国现在都在关煤电厂、扩天然气电站,连居民供暖都在往天然气转,去年欧洲天然气进口量比前年涨了15%,今年还在涨。”
他看着面前的理事声音里多了几分清晰的判断:
“可问题是,西欧本土并不生产天然气,除了苏联提供的天然气之外,都得靠船运。
而只有液化后的天然气才能够符合运输成本,但液化温度得降到零下163度——这就必须用LNG船。
现在欧洲对天然气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,这也意味着他们lng船的需求也在增加,而且,国内对天然气的需求也在增加,我们本身就有这方面的制造技术。如果太平船舶工业能够突破大型lng船的技术难题,我想订单根本不用愁。”
李奕唯的眼神渐渐亮了,手指停下敲击,身体微微前倾。顾正宏见状,又补了句关键的:
“而且LNG船本身就是‘三高’产品——高技术、高难度、高附加值。
现在做的普通船,门槛越来越低了,暹罗,大马甚至就连同韩国也都进入了造船市场,散货船、集装箱船,油轮的利润已经开始往下滑。
去年公司造一艘散货船,利润率才15%,可LNG船的利润率能到35%以上。”
他语气郑重起来,说道:
“随着技术扩散,再加上那些国家都有着低劳动成本的优势,我们在低端船舶上很难和他们进行竞争,咱们要想保住船舶工业的发展势头,甚至往上走,就必须抓技术壁垒高的领域——LNG船就是最好的选择。
哪怕前期投入大、技术攻关难,可一旦做起来,不仅能靠技术壁垒挡住竞争对手,利润和市场地位都能稳住,后续的订单也会跟着来。”
办公室里静了片刻,夕阳落在两人之间的资料上,“LNG船”三个字在光影里显得格外醒目。李奕唯拿起钢笔,在笔记本上写下“LNG船”和“殷瓦钢焊接/绝缘层/动力系统”,抬头看向顾正宏,眼神里已经多了几分决断:
“你把详细的技术调研和市场数据再整理一份,下周的董事会议上,好好议一议这个方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