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21章 我怎么就是外宾了?(第一更,求订阅) (第1/2页)
天刚蒙蒙亮,窗户上透进一丝淡光,齐伟却早已没了睡意。躺在床上的他,手里攥着一张崭新的钞票,这是昨晚大伯父齐泰给的红包里的钱。
这已经是他不知道第多少次把钞票拿出来看了。钞票的颜色和图案都透着陌生——不是国内常见的工农兵头像,而是印着一对夫妻和几个孩子在公园野餐的画面,夫妻两人坐在野餐垫上,看着孩子们在那里放风筝,跳绳嬉戏,钞票的四角金额写着“100”。
钞票上居然印着这样的画?虽然感觉非常奇怪,但——这确实是钱啊。
昨晚在全聚德吃饭时,他特意留意了,大伯父就是用这种“外国票子”付的账,听大人说,1块这种票子能换1块钱。
“大伯父怎么这么有钱啊?”齐伟心里又冒出这个念头,指尖反复摩挲着钞票的边角,纸质挺括,摸起来和国内的毛票、角票完全不一样。他想起昨晚分红包的场景:除了他,几个表哥、表姐、表弟表妹,还有更小的侄子侄女,每个人手里都攥着这样一张百元钞,没有一个例外。
大伯父几十年没回来,可是对大家却都是这么的阔绰。
齐伟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心,仿佛还能感受到钞票的温度——这一张,就抵得上他三个多月的工资。
他在五金厂当学徒,一个月工资才20多块,平时买块肥皂都要算计着花。
别说是他了,哪怕就是他爸工作一辈子可能都没有存下来这么多钱。
他把钞票举到窗边,借着晨光仔细打量着。昨晚大伯父说起在南洋的生活,提到那里的街道、商店,还有家里的汽车,他当时听得似懂非懂,可现在握着这张钞票,那些模糊的描述突然变得具体起来。
“国外到底是什么样子啊?”
齐伟轻声嘀咕着,靠在床头。他想起大伯父他们穿着,想起大伯父随身携带的照相机——这些都和他熟悉的生活太不一样了。
在他的认知里,也就是工厂、胡同、大杂院,是每个月领工资时的期待,像到插队的时候,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顿肉的稀罕。可大伯父的生活,好像充满了他从未见过的东西。
他把钞票小心翼翼地折好,放进贴身的衣兜,指尖按在衣兜上,仿佛能摸到一个遥远的世界。
窗外传来了胡同里的动静,这是巷子里特有的声音,公共水龙头的哗啦声,掏炉灰的咣当声,当然,更多的是大大院儿里大妈们家长理论的话语,还有就是从头顶上传来的鸽哨声。
在这清晨的奏鸣曲中,齐伟掀开被子下床,走到窗边,虽然他和往常一样翻开了课本,但是,心里的好奇像草一样疯长——那个能随手拿出百元钞的国外,到底藏着怎样的生活?
甚至在看着书的时候都不能够平静下来,直到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的静下心继续看书,继续做题解题。
毕竟对于他来说,现在最要紧的就是几天后的高考了。
事实上,现在对于几百万下到十几岁上到三十几岁的青年来说,现在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高考。
大江南北,从乡村到城市的几百万青年因为高考变得疯狂,包括很多有工作的年轻人。
而为了弄得教材或者教辅资料,早在高考刚刚恢复的时候就有些人成宿成宿的排队守在书店门口,想要在书店里寻找对考试有用的书籍。
这一年的高考是在冬天进行的,这个冬天注定是不平静的,同样也注定会有很多人失望而归。
因为这一年有570万人参加,高考录取率仅仅只有4.8%,最终只有27万人被录取。
虽然有27万人的命运被改变,但是更多的人注定是名落孙山的。
就在齐伟和几百万青年走进考场的时候,同样参加报名的王秉诚却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,错过了这场高考。
此时,他正置身空落落的房间里有些茫然的看着左右。他刚刚安葬好母亲。
父亲在十几年前就去世了,现在母亲也去世了。家里也就仅仅只剩下了他和小妹。
“哥,以后我们怎么办?”
只有16岁的王小妹有些茫然的看着多年不见的大哥,大哥还在乡下插队,过去还有妈妈在家,现在家里只有她自己了。
看着小妹,王秉诚抿了抿嘴唇,挤出一丝笑容说道。
“别怕,小妹,有哥呢。你只管好好读书就行。”
他这么说的时候,自己的心里同样也没有底,毕竟他还在乡下插队。
除非回城,要不然谁照顾妹妹呢?
可能回城吗?
这天晚上,王秉诚一夜未能入睡,躺在母亲曾经睡过的床上,他默默的抽着烟。
几分钱一包的纸烟,他就是那样默默的抽着。
一根接一根。他的脑海中想到了很多想到了自己曾经的同学,想到自己所认识的每一个人。
他不知道谁能帮助自己回城,对于已经插队12年的王秉诚来说,对于这里是极其陌生的。
“妈,我现在该怎么办啊?”
就这样翻来覆去,王秉诚一夜都未能入睡,直到天将放明的时候,他才打开母亲的那个柜子。
从柜子里拿出了母亲积攒的钱——不过只有200多元。
“这些钱也不知道够不够……”
就在他心里这么想着的时候,就着灯光,隐约的可以看到箱子内壁糊着的报纸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大平整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