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78章 好消息,去年赚大钱了;坏消息,可动用的不多! (第1/2页)
没有足够的员工,怡和证券公司已经举步维艰。
再加上银河证券公司的强势冲击,公司业务更是雪上加霜。
公司控制的资金相继被挤兑,曾经风光无限的怡和证券公司在银河证券公司成立仅仅两天后,就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。
而这,还远不是怡和证券公司困境的终点。
在银河证券公司不断“吸血”的同时,香江其他主要的证券投资公司也闻到了血腥味,纷纷加入了这场残酷的竞争。
汇沣获多利公司、宝源投资公司、新鸿基证券公司等,这些在香江证券市场上享有盛名的企业,也开始对怡和证券公司进行挤压和掠夺。
特别是获多利公司,作为几乎能够与怡和证券公司打得不相上下的行业巨头,更是不放过这个能够成为行业老大的机会。
它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广泛的市场影响力,对怡和证券公司发起了猛烈的攻击。
不仅大量挖角怡和证券公司的客户,还恶意散布谣言,损害怡和证券公司的声誉。
在获多利公司的带领下,其他投资公司也纷纷效仿,怡和证券公司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。
仅仅几天时间,怡和证券公司的业务几乎被香江各大同行瓜分殆尽。
其中,获利最大的自然是银河证券公司,它凭借着老员工们的“倒戈”,将众多原本属于怡和证券公司的业务拉到了新公司来,吸纳了怡和证券公司的大部分资源。
而获多利公司也不甘落后,在吸收了怡和证券公司的部份资源后,其市值大幅飙升,一跃成为香江证券投资业的新领头羊。
宝源投资公司、新鸿基证券公司等,也相继肥了一圈。
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,香江的证券投资行业,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1月15号,怡和洋行再次召开了一场记者招待会。
招待会上,西门·凯瑟克无奈宣布,怡和证券公司正式破产!
一个时代,就此黯然落幕。
虽然怡和洋行有钱,但怡和证券公司只是它们的一个子公司,且持股也只有40%,他们自然不愿意承担怡和证券公司给它们带来更多的损失。
所以,这个时候,宣布破产,显然是最为合适的选择。
怡和证券公司的破产,如同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,激起了层层涟漪。
曾经,它是香江证券投资业的璀璨明珠,无数投资者心中的信赖之选。
而今,却只能成为历史书页上的一段过往。
西门·凯瑟克在记者招待会上的无奈宣布,仿佛是对这个时代变迁的无声控诉。
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痛惜和不甘,但现实却如此残酷,容不得半点挽留。
消息传出后,整个香江都沉浸在一片震惊之中。
香江市民们纷纷议论着怡和证券公司的兴衰历程,感叹着市场的无情和变幻莫测。
那些曾经与怡和证券公司共风雨的投资者们,更是心如刀绞,难以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。
然而,市场的法则就是如此残酷。
在激烈的竞争中,只有适者生存。
怡和证券公司的破产,虽然令人惋惜,但也为香江证券投资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。
那些幸存下来的公司,将更加注重风险控制和业务创新,以应对未来市场的变幻。
而怡和证券公司的破产,也成为了香江证券投资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。
而在这其中,林浩然的名字被频繁提及。
正因为与林浩然结怨,怡和洋行遭到了狠狠的报复。
结果,不仅被迫赔偿了五亿港元给政府,更是让旗下重要的子公司,怡和证券公司这家曾经市值超过15亿港元的巨头企业,走向了破产的境地。
林浩然不可招惹,这已经成为了香江商界的普遍共识。
得知怡和洋行正式对外宣布怡和证券公司破除的消息时,林浩然此刻正在港灯集团的办公大楼的总裁办公室。
对于怡和洋行居然就这么放弃怡和证券公司,就连林浩然都感觉惊讶不已。
当初,突然决定挖怡和证券公司的人才时,他可没想到最终怡和证券公司的结果会是直接破产。
在他看来,怡和证券公司最多不过是损失惨重罢了。
不过,怡和证券公司破不破产,对他而言,也没有多大的直接关系。
毕竟,他已经在怡和证券公司身上获得了最多的好处。
无论是怡和证券公司为他培养的人才,还是从怡和证券公司那边拉过来的生意,都是最多的。
这些好处,起码值五六亿港元甚至是七八亿港元甚至更多!
而他这边付出的代价,不过是为那些中坚员工们支付了三千多万港元的违约金,以及给他们增加工资罢了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