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77章 提前布局 (第1/2页)
时间匆匆,转眼半年过去,来到1969年。
香港地产进一步恢复,高级住宅已经涨到80~100港币每平方尺,一年涨幅高达五成。
一年前(1967年底)的一套6~8万港币的高级住宅,如今已经涨到9~12万港币每套。
也就是说,实际上去年(1968)全年购入物业和地盘,实际上也属于抄底。
陈光良在办公室里,翻阅着长实集团近一年半的收获,地盘高达三十多个,当然是大大小小的,可建楼面高达400万平方尺(约8000个住宅单元)。
相当于,1969~1973年的住宅供应,差不多已经足够,当然在1969年会适当的购入土地。
长实集团发展到今天,已经不会再搞太多的‘土地储备’,每一次周期暴跌时,只是抄底下一个上涨周期的地皮需求即可。
那如此多的现金流,该如何使用呢?
当然是去投资商业地产和酒店等产业,甚至是扩张国际业务;对于长实集团的规模来说,商业地产已经需要占很大的比例。
如果所有的资金都拿去发展香港的‘发展地产(以出售为目的)’,那么长实集团会非常垄断——每年供应香港15%的住宅,会发展到30%以上。
这不是陈光良想看到的,他最多希望长实每年供应20%的住宅即可。毕竟,商业地产(购物中心、写字楼)、酒店业发展,也是很重要的,躺着收租嘛!
元旦节当天。
长实集团发布一则公告:从即日起,严宽先生已经不再担任集团总经理一职,保留董事局董事席位;陈文杰先生担任集团总经理,并担任董事局副主席。
此消息一经公告,引起香港的讨论。
作为香港的上市企业,长实集团的财务自然会定期公告,所以长实集团的规模之庞大,连置地都只能望其项背。
长实的强大,不仅仅是来源于地产,而是来自其多元化发展的业务。
“陈光良先生该不是准备退休了吧?陈文杰是他的长子,不仅担任董事局副主席,亦担任集团总经理,这是摆明着上位了!”
“也有可能是陈光良先生的生意太大,而陈文杰又是长子,今年也已经36岁,所以在长实实行‘半退休’,最后扶陈文杰一把!”
“36岁的集团总经理,不知道能不能守得住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。长实集团不仅在香港的业务庞大,在海外的业务也是相当庞大,听说星岛的香格里拉酒店总投资高达5000万美金!”
一时间,多少有些质疑的声音。
殊不知陈光良做出这样的决定,也是因为陈文杰不仅是哈佛商业管理的高材生,更是已经工作了15年时间,也时候掌权长实集团。
当然,陈光良毕竟还担任集团主席,一些关键的地方,他还是会指点陈文杰的。只不过是,接下来他会选择和陈文杰直接沟通,而不是在会议上直接下令。
新鸿基地产。
郭德胜看着《东方日报》上的长实集团公告,忍不住对两个合伙人李兆基、冯景禧说道:“早就听闻,陈氏四虎个个人中龙凤,陈氏家族怕是越加兴旺。如今看来,果然是如此!”
李兆基和冯景禧纷纷点头。
冯景禧说道:“老大继承长江实业、老二继承环球航运、老三继承长江工业、老四继承平安银行。如果再有陈光良先生在背后的指点,未来香港依旧属于陈氏家族的。”
谈及这个,大家都会有一种泰山压顶的感觉。
李兆基说道:“据说这一次地产抄底,长实集团最多,看来他们对地产形势的把握,依旧远胜于我们!”
他们抄底,也只是赶在闹得不凶的时候,也就是11~12月份开始,甚至1968年初才正式介入。就这,已经是香港商人反应最快,胆子最大的了。
所以造成在1967.5~1967.11期间,物业根本无人问津。
郭德胜说道:“不管怎么说,我们的目标依旧要远大,总有一天我们也能成为长实、置地这样的大企业。”
“胜哥说的有道理”
待冯景禧和李兆基离开后,郭德胜看着报纸上的公告,陷入思考。
新鸿基地产,将来是不是也该自己的三个儿子接班,毕竟谁不想建立和陈氏家族一样的王朝?
挥掉脑海中的想法,郭德胜认为时机还没有到,其实冯景禧和李兆基本身也有自己的生意。
元旦上班的第一天,陈文杰的两辆车组成的车队,便准时来到毕打街的保利大厦——长实集团总部。
稍后,他走进会议室,所有的集团管理层和地产、商业、酒店、零售、食品五大业务的负责人也已经到齐。
“今天,由我主持新年的集团会议!”
众人纷纷点头,也知道以后董事长怕是真的成为‘精神支柱’,实际上集团将有长公子管理了。
陈文杰接着说道:“新的一年,香港经济会迎来全面复苏,那我们也该继续发挥——稳健不忘发展,发展不忘稳健的理念。我们先来说说地产业务,Jason(陆孝清),你来说说今年地产的计划!”
陆孝清担任长实地产的地产业务负责人,比陈文杰担任总经理的职位还早,他是原来保利建筑总经理陆元台的长子。
“好。在这次地产危机中,长实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,抄底51个地盘地皮,可建楼面高达约400万平方尺,大概相当于7000个住宅单元.今年我们会利用发展地产(销售为目的)的利润,继续吸纳地盘地皮,作为储备地皮而今年,我们计划是销售1500个住宅单元.与此同时,愉景湾项目的基础设施开始动工.”
陈文杰点点头,他已经得到父亲的‘指点’,今年(1969)继续利用发展地产的利润,吸纳一些土地,然后明年就不再买进住宅地皮地盘作为‘储备’。父亲的意思是,五年一个周期,这个周期从1969年开始,至1973年结束,他们长实保持着每年供应1500~2000个住宅单元即可。正好将‘地皮地盘’全部用完,等下一个周期吸纳。
当时他有些不明白,每年销售1500~2000个住宅的利润是非常庞大的,毕竟他们的地皮成本便宜;而且长实地产是全方位发展,从建筑到建材,成本属于可控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