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47章 商量才是商人,生意才能产生 (第1/2页)
让卫东指挥秘书:“你还是去联络下,就说我建议的,请尤总考虑只引进这种LG公司生产的制冷机组,具体型号可以联络鹏圳资产管理公司的李雪红李总,由我们来生产这种冷藏集装箱,以及冷藏货柜车,远比他这个冰箱生意更稳妥赚钱。”
虞晓秋脆生生的回应去了。
于松海才问情况。
鬼使神差的两年多前他俩就探讨过冷藏货柜车。
真空包装送高原牛肉下来出口,已经是边山县最支柱的产业,但显然这事儿如果要朝着整个高原省推广,那就还得是冷藏货柜车。
一个月百把吨,朝着东京出口没问题,差不多这也是全县的供应能力,全省呢?
今天的于松海同样是他分组讨论那边的明星!
让卫东把自己那迭工作证找出来,挑国集那张给于松海看:“别看这么大的名头,就是家集装箱生产企业,国家远洋集团是最大客户,还想朝着国际上卖,我是大股东,其实主要就两种箱子。”
拿筷子在桌面摆放比划:“普通柜占据九成以上比例,冷冻冷藏柜百分之五到十,但成本造价是普通集装箱的近十倍,租用价格自然也飙升,因为运鲜货、血液制品、生物药品之类非用这个不可。”
于松海也能懂:“对高原这样的特殊地区外送,也是非用不可。”
让卫东贼兮兮笑:“我已经在HK找到些样品和图纸,交给厂里在仿制,你知道我在商州机械厂就有这种做冷库的能力,但这玩意儿比我们傻大笨的冷库科技含量高多了,毕竟冷藏部分每省点空间就能多装货。”
他现在已经是行家了:“这玩意儿其实就是个放大的冰箱,其中核心组件是高效直流电驱动机组,这制冷机的最关键部件占总成本近50%,技术主要由花旗开利、冷王,还有就是南丽LG垄断!”
于松海的眉毛都翘起来。
让卫东把震华机械的案例拿出来讲:“核心部件、关键技术可以先买,然后其他配套用我们的成本完成,那么这玩意儿的国际定价权就会落到我们手里,未来说不定全世界的冷藏柜都是我们生产的。”
他知道震华机械后来真的成了港机全球第一,不知道的国集也的确是全球冷藏柜第一!
箱子还是那个箱,制冷机组占五成,保温夹层增加成本两成,保证从零下三十度到零上三十度间的温控系统值两成。
也就把一千多美元的铁皮盒子,变成了近万美元的大冰柜。
总之没技术含量的就不值钱,沾点垄断技术就暴涨。
用这个办法把总价打下来,起码保证国内可以制造并出口了,再说研发技术追赶:“冷藏车的技术跟这个如出一辙,不好意思,我现在是国内最大的两家现代车企的实控人……”
让卫东再得意的拿出切诺基副总那张工作证。
于松海哈哈大笑:“切诺基还不错,但数量太少,而且皮实程度不如丰田、日产。”
让卫东大包大揽:“产业链落成后,我一定会推动去高原省城建个最完整的维修厂,有充足备货,派最好的技师上去手把手教,彻底把这款车打造成高原乃至边疆地区最好的越野车,不就是修嘛,各种问题还能反馈给厂里改进……”
于松海都熟悉得很了:“经济和人才流动就这样被带动起来了?”
让卫东点头:“主要是省下大量宝贵的外汇资金,对内消费不好吗,用来给基层群众搞福利不好吗?”
于松海却慢慢摇头:“你知道的,现在高原的福利已经远超内地了,全都是补贴拨款养起来,这种局面要扭转就得自力更生,真正形成经济改革产业链。”
说着手指在让卫东用筷子搭成的冷藏柜上敲敲。
两年多之前,兄弟俩就反复讨论过,高原到底能靠什么产出。
让卫东开了天眼也只能提出旅游、牛肉这两种,而且前者明显还限于巨大的基础设施投入。
以他那点小视频积累的常识经验,仿佛都没听说高原省有什么矿产等其他产出。
当然他们谈的是全县、全省级别的大宗民生产出,那些零零碎碎的什么灵芝、虫草、玉石首饰之类,富几个人没问题,不可能持续的让所有基层得利。
让卫东眼睛亮了亮:“确定要把畜牧业当成主要产品来抓了?”
于松海点头:“我现在很赞同你当初那句话,所有的问题最后都能归结到是经济的问题,凭借边山县的经济转变,我才能得到各种支持,现在说什么都有底气,因为整个高原的经济底子太薄,这点成绩已经让所有人都很振奋,对以前的做法也能做调整。”
让卫东还是有基本的环保意识:“会不会养牛太多,引发草地之类的环境变化,要掌握好这个度。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