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36章 要下海先憋气 (第2/2页)
全场大学生都沉默了,但眼里都充满了希望的火苗。
让卫东也没让大家失望:“可缺点也许就是优点,我们现在的落后,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的优势,因为只要我们认识到差距,清楚了方向,我们就能后发先至的直扑最新模式,当大量国外码头哪怕意识到集装箱重要性,犹豫掂量升级换代的成本时候,我们可以避开一代代发展更迭,一步到位的直接从最先进,或者最成熟的次先进开建,然后凭借我们庞大的体量优势,逐渐获取胜利。”
这时候的已经有些人听懂的开始惊喜!
思路还可以这样吗?
天地良心,让卫东说这番话,真的只是针对集装箱。
这玩意儿在他当保安的时候都从来没接触过。
百分百的外行。
但自从老方拉了他去参与码头建设,国集发展,才逐渐跟港商们在这块儿打磨交手。
可能天眼唯一的指向,就是那些小视频中装得都要溢出来的集装箱巨轮,给他脑海中留下的深刻印象。
实际上这会儿散货船在全世界也是主流,国远的选择没有前瞻性,但在这会儿也没啥大错。
算错有错着吧。
有点矫枉过正的过度强调了集装箱的重要性和未来。
给国远这帮人,以及全场所有大学生,甭管哪个专业都留下了刻板印象。
“我的看法来源当然是因为新坡加的发展,对比HK和内地,国内在集装箱码头、集装箱船舶上还有很大的空白需要填补,而我之前讲过的各种门类,沿海地区正在蓬勃发展的各种外贸生产、三来一补产业,最终都是要将无数中国制造,输送到全世界,那就意味着巨大的运输量,这时候效率才是决定我们能不能获胜的法宝了。”
“所以这时候再问问大家,粤州到鹏圳修建高速公路,鹏圳建立巨大的集装箱码头,知道作用跟目的了吗?”
这已经是个前后逻辑问题。
既然改革开放,那就意味着对外商贸增多,那么必然会加大海上贸易。
以前主要是各种煤、铁、油矿藏,粮、豆、糖食品原料运输的国远船舶,当然是用散货船合适。
无论进出口,都是散货船打主力。
但如果转变成工业制品,那就是集装箱的历史舞台了。
要认定国产工业品会海量的朝着全世界出口运输,才会把宝压在集装箱和相关码头、船舶上。
让卫东说的是集装箱。
可这上万人都是大学师生,平京各部委单位的有识之士。
由此延伸开的思路,就不仅限于集装箱,甚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!
所有落后的产业,并不可怕,只要学会了这招先合作合资跟进,搞懂确认没问题了,加大投入扩大规模,利用我们庞大的体量优势逐渐获取胜利。
反正现场有些人表情已经骇然。
三四十年后所有网民,习以为常的那句“弯道超车”,其实哪有那么多便捷,都是无数人凝结汗水,各学科慢慢积累到最后才有厚积薄发。
但在八十年代,这会儿本来已经很多人都感到差距太大,内心已经是追不上的绝望了。
让卫东居然跳出来说好事儿,一张白纸好作画,这恰恰方便我们画出最好的蓝图。
这下就是振奋的掌声再次热烈响起!
好多大学生没见过集装箱,没见过高速公路,也激动的喊:“我们要去鹏圳,去看高速公路,去看集装箱码头,去战斗!”
让卫东却拿着麦克风又劝导:“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在鹏圳,可实际上假若你到鹏圳去感受过,就会觉得热火朝天中也不太好加入,因为大家都是刚进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,你有响当当的资历和成果吗,你有可以上桌子的资金吗,所以我建议大家还是沉住气,在各行各业自己熟悉的门类先潜水练气,真正具备了战斗力,再跳水下海。”
这就是干货了。
所有报刊杂志、电视新闻都不会说鹏圳的真实面目。
去年在鹏圳铩羽而归的尤启立,都不由得挺直了讪笑起来。
他会水,还自认为是游泳高手,却在海况复杂的鹏圳呛水得厉害。
让卫东才是最踏实又循序渐进的标杆:“我还在卖腊肉、卖卫生巾的时候,就从来没想过去鹏圳碰运气,我只选择踏踏实实的做好眼前我能做的事,但我不会磨灭内心的理想,直到某天我需要到沪海、鹏圳甚至祖国的每个角落,才会胸有成竹的前往!”
大学生们都能听懂的嗷嗷叫了。
可谁知道让卫东最早的理想就是去买飞机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