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卷 第481章 番外二 诀别书:卫 (第2/2页)
细作的身份已经暴露,任务也已经失败,再留下来只有一死,孤以为她走了。
可她,还在。
孤离开时不过日出扶桑,回营时已经天色将暝,她竟一直留在了那里。
原本的大营已只余下个狼藉的营盘,她呆呆怔怔地坐在帐外,魏惠王三年暮春的余晖映在她脸上,她看起来还是那么地干净。
似二年冬的吾妻,有着十分干净的灵魂。
孤想,但愿是孤误会了她。
孤记得她跑来的时候,是多么的青春明媚,她朝孤朝着,裙袍在暮春的风里飘荡,孤听见自己的心怦然一跳,似打开了一道门,那青春明媚的人就那么跑进了孤的心里去。
孤朝她伸手,一把将她拉上车来。
我心,已乱。
诸君,孤这一生,真是个不幸,却又十分幸运的人啊。
留下了卫姝,就是留下了吾妻阿磐。
孤在这往后二十余年里,在每一个不曾入睡的时刻,无不庆幸自己当下的心软。
诸君,孤还记得那个黄昏的对话,孤问她,“孤若不来,你要在此处等到什么时候?”
她低头垂眉,回答了孤,“奴没有想过,但奴会在这里等着。”
孤便问她,“你不会求人么?”
她说,“奴这样的人,不敢求王父。”
诸君,只有吾妻能说出这样的话来,孤确信。
孤还问她,“旁人都怕孤,你怎么不怕?”
她说,“奴见了大人,只有欢喜。”
不争不抢,一句十分寻常的话就能抓住孤的心。
她的话不多,因而每一句,孤都记得清楚。
孤见了她,也十分欢喜。
她求安稳,孤亦求安稳。
但愿以后日日欢喜,也日日安稳。
魏惠王三年春,孤的大军一路北上,把赵人打进太行,顺势荡平了邶国。
邶国求降的文书送进了魏国中军大帐,灰头土脸的邶国使臣跪请孤进邶宫。
春秋之中,弑君三十六,亡国五十二,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。
败国乞降是政治大事,亡国之君往往以“死”谢罪,面缚、衔璧、衰绖、舆榇、肉袒、牵羊,以求获得谅解,保留奉祀。
若是二年冬中山萧氏也向孤跪降,孤或许留他中山的宗祀。
邶国投降,兹事体大。
到底谁来受降,是髫年无知的魏惠王,还是功盖天下的魏王父,天下诸侯今有十二国,全都殷殷瞩目。
这要紧的关头,偏生毒发厉害。
诸君知道,孤,苦此毒久矣。
唯有服食五石。
然贪饵五石,令孤魂不守宅,血不华色,虽压得一时,暂觉神明开朗,然不寝达旦,沉滞兼下,终将归咎群下,喜怒乖常。
孤的身子几乎土崩瓦解。
往后日久月深,人也定要毁了。
中山萧氏,何其毒也。
诸君,她到底是个纯良的人,孤从来也没有看错她。
她不曾趁虚取孤性命,因而便是细作,又怎样呢?
孤枕在她腿畔,见她垂眉剥下领口,用她的温热暖和孤的寒凉。
那年她才十九,孤已二十有六。
她不知那时的卫姝,多像一个母亲。
孤在她母亲一样温暖的怀抱里睡下了,孤想,放下戒备吧,这是个好姑娘。
以后,孤当给她好归宿,不负她此刻的好。
可这个好姑娘,这夜要偷孤的布防图。
布防图就在案上,半开半掩。
她不知孤这么多年,日夜小心防备,昏睡之中亦一样极易惊醒。
孤知道她在案前小心临摹,听见座前将军的问话,亦知道她疾步匆匆地回到孤的榻旁,知道她的仓皇,知道将军闯进大帐,举起了大刀。
细作必死,不留活口,将军们清楚,过去也不知亲手斩杀过多少细作了。
然,孤岂舍得她死。
孤咳了一声,示意将军退下,继而佯装熟睡,不去拆穿她的把戏。
孤愿保全她的性命。
诸君,自遇见吾妻,孤三番五次,一步步退让,退到底线全无。
可昭王十七年的这个雪夜,孤十分庆幸自己的退让。
孤的退让成全了吾妻,也成全了孤自己。
因而人活一世,难得糊涂啊。
但愿诸君日后,也不必时时清醒,但愿时常糊涂,过自在人生。
只是孤的退让,惹恼了先生。
先生忧心孤忘记心中大志,终成夏桀帝辛,生出妺喜妲己之祸,因而起了杀她之心。
诸君,孤瞧见她抓破了自己的伤口,亦察觉她的酒中有毒了。
孤都知道。
她下手利落,应变极强。
她和郑姬有什么区别呢?
不过各为其主,一人为我所用,一人为他人所用罢了。
可孤,还是在獒犬咬断她的喉咙前,以弩箭射穿了獒犬的喉管。